武派太极拳几点疑释---郝平顺

admin2024-01-22  153

作者: 郝平顺


     我是郝为真先生(1849~1920)之玄孙——郝平顺,虽然练了30多年太极拳,不曾有一丝懈怠,但因资质愚鲁,也仅得皮毛,常常深感有愧先祖。目前,武派太极拳界出现了一些疑惑,但尽我绵薄之力,说几句实事求是的话,以图拨开云雾,以正视听。


  一、武派太极拳由武禹襄开创,李亦畲、李启轩承袭到三世郝为真,始才广为流传,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武、李、郝本为一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武禹襄的创拳,李氏兄弟之承袭,郝氏的传拳,那么本派便无源之水。如果离开了郝氏的大力推广,武李之拳同样不会有今天的广为流传。由于多种原因,武派拳不及杨派之普及,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都不乏武派拳的优秀传人。而他们几乎都与郝氏有着师承渊源关系。很难想象离开了郝为真,武派拳将是一副什么模样。


 下面谈一谈武派拳三世传人之一李逊之先生的一些情况:

 

     李逊之(1883~1944)乃李亦畲(1832~1892)之次子,从生卒年月一眼看出,亦畲公去世时,逊之是位10岁孩童。试问,他何以继承先父之衣钵,此时郝为真正值壮年(43岁),技艺精纯。“永年县志”等均有记载“唯郝和(字为真)能穷其技,有青兰之誉”。不可否认逊之拳技多得自为真传之。绝非妄言,李逊之因两位卓越爱徒姚继祖和魏沛霖而后成名,更因姚继祖先生在当代拳史中的贡献,才有了李逊之在武派拳传承史中的地位。

 

 

  二、“身备五弓”还是“身备五功”


      “一身备五弓”是太极拳的身法基本特征。2003年《武林》曾发表过印尼作者陈锦荣先生的文章《身备五功》,大家不妨阅读。 

 
    武派太极拳更强调“身备五弓”《廉让堂太极拳谱》中有李亦畲先师亲手绘制的“太极五弓图”大左证。“五弓者,上有两膊,下有两腿,中有腰脊,总称五弓。五弓者,总归一弓,一弓张,四弓张,一弓台四弓合,五弓为一弓,才好实用。大弓张,四弓张。大弓合。四弓合,总须节节贯穿,一气呵成,方能人为箭,我为弓。”李亦畲之曾孙,当代永年太极拳史、太极拳理论专家李光藩先生于2001年3月再版《廉让堂太极拳谱》中对此图作这样的解释:“此‘大极五弓图’是武氏太极拳泰斗李亦畲先生干清朝末年研创绘制的,‘五弓图’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深刻明细地阐述了太极拳‘一身备五弓’之哲理。”


  个别所谓“名家”否定武派拳之“身备五弓”,反说应“身备五功”纯属无稽之谈!记得一位“身备五功”者,几年前还宣扬武式拳有十层功夫,而且十层功夫任由老师传授,像给东西一样,说给几层就给几层,玄而又玄。为了取信于人,还称这是李氏家庭会议结果,更如演义一般。


   且看2003年《廉让堂太极拳谱·技击本》中,李光藩先生《序》这样写道: “我是本族门长房孙,此事向社会宣布,我家诗书传家,不以教拳为业,更不像上海滩旧社会把头,选什么‘掌门人’、‘接班人’这类带封建色彩的行帮之行。我兄弟很多,报刊记者如有兴趣可在北京、天津、邯郸等地作一采访,然后大白于天下,其不善哉!”“十成功是反科学的,我们门里自古至今无人自称‘十成功’。练武之人,需自爱,自重,谈儿戏之言,贻笑大方。”

 


三、走架时,是否常常“上体不动”


  有人说“武式太极拳走架时,有上体不动之理”。此言谬也。武禹襄著述中指出:长拳者(指太极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缺陷处。”一“周身节节贯穿。”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太极拳是一门运动的科学。在运动中,始终保持自身的平衡,在运动中设法破坏对方的平衡状态,在彼失衡时反击之。正如武禹襄所言:“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不动,处于停滞状态,也是一种双重表现,还有什么“圆活之趣”呢?何谈“一动无有不动”呢?


  太极拳修练者,要设想自身是一个轻灵无比的球体,在与地面相系相吸中,处于一种灵动的飘逸的状态。持“上体不动”说法者,可能要讲“下体还在运动呢。”那就更差矣,这岂非将自身截然分成两部分,难怪有人将武派拳练得“状如木偶”,病源就在于此。

 

 

  四、“下动多于上动”之谈


  有人讲“下动多于上动是武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讲法,前人无此论述,这其实还是“上体不动”的一种形式,假如真正如此,上下不协调地一致运动,下动多于上动,如何体识武禹襄的节节贯穿之思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腰而腿,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后退,得机得势。(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谓“贯穿”其实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脚生根,腰是劲的主宰。《武林》2003年8期发表杨志英先生的文章《武派太极拳的技击性》也清楚地写道:


  “此时腰为轴,如长鞭之柄,肢体为轮,如长鞭之梢,武式拳极重视腰带肢体的整体的运动,其运动的规律非常独特”,“腰带肢体的运动,并非平常的腰胯前后左右地扭摆,而是一腰眼微向卞抽,用一胯托起另一胯,以腰为轴的潜意识运动,这是上下相随而体,周身为一家,势圆劲整的武派太极拳运动方式。” 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内外三合”,若上下运动不一致,不呼应,“内外三合”无从谈起,也就没有周身一家,劲整势圆之说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aio369.com/?read-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