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极拳传承回顾

admin2024-01-22  181

梁伟明

 

作为太极拳的一种运动形式,武派(式)太极拳,从广其创始人武禹襄起,到其传人李亦畲,为有别于河南温县所流行的太极拳形式,从理论到技术,从练意练气练功到实践,都总结出一套代表武禹襄和李亦畲自己理解的拳理拳法,为后人举起家派大旗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廪贡生,受时风及家庭影响,诵读经史同时也研习武技。他的太极拳得益于河南温县起堡镇拳师陈清平(1795-1868)。

 

  据传,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偶获王宗岳之《太极拳谱》,转授于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之《太极拳谱》后,渐得其奥,又经自己多年拳术研习实践,并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始创编了流传到现在的“武派”太极拳。

 

    因此可见,“武派”太极拳与其他许多家派的拳术一样,乃为某个历史阶段、某位对拳术颇有研究,实践经验颇为丰富,而又善于总结前贤拳理拳法的武术家的个人经验体会的拳术体现。当然,这些武术家往往深深地影响着后辈学者传人。成功的后辈学者传人又不断地渗以自己具个异性的经验体会影响着此拳术家派的承传发展,正如武禹襄的传人李亦畲的拳理拳术著作与武禹襄的太极拳著作,今天还在影响着“武派”太极拳传人,以及“陈派”、“杨派”、“吴派”、“孙派”的太极拳传人和千千万万的太极爱好者们。

 

  (一) “武派”太极拳的历史在近10多年间,已为许多拳家、学者研究整理并陆续在许多书刊中刊载,我不在此重复。今天,我们能看到武禹襄留给后人的也只有他的《十三势行功要领》、《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略》、《四字秘诀》、《打手撤放》、《身法八要》等拳论和习拳要旨。因没有图像的留存,今人甚为遗憾的是无法感知领略武禹襄的拳技拳风及武艺功夫。假如说武禹襄的历代传人都能将“武派”太极拳的武学精粹承传三五而又能以身体运动语汇表达出来的话(其他武术家派均一样),那么,近代有代表性的武派太极拳家可提到河北的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郝中天、郝月如、阎志高等人,他们都是现代对“武派”太极拳传播推动颇有影响的,他们都是现代郝少如、马荣、陈国安、吴文翰、浦公达、刘积顺、姚继祖、陈明洁等人的直接传授者。

 

  解放后最早见诸书籍出版的“武派”太极拳当为20世纪60年代由郝少如先生整理,并以他的照片动作绘制成套路图刊出的《武式太极拳》一书。此书可说是代表郝月如支系的“武派”太极拳的一个总结。1982年我到上海采访组稿时,曾经上海市武协同志的推介联系找过几位太极拳的前辈,包括傅钟文、马岳梁、郝少如,后只联系到傅钟文和马岳梁先生,郝少如没能联系上。不久郝少如去世。有幸的是我后来通过香港武术界的朋友,调出他们收藏的1964年在上海拍摄五家太极拳代表演练太极拳的录像,其中武家的是郝少如演练的。录像虽花了点,却能领略到郝少如的太极拳拳风。

 

  而体现到“武派”太极拳河北各系、东北系的其他“武派”、“武式”太极拳书籍,就直到80年代后期始见有出版,如由陈固安著的《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棍》(1988年出版),吴文翰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2001年出版),姚继祖著的《武氏太极拳全书》(1999年出版)等。

 

  由于传承拳师个人因素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武派”太极拳承传至今大致可分为四大支系,一是以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等师兄弟们传下的马荣、陈固安、吴文翰等人,他们集中在河北、北京一带;二是以郝为真之孙郝少如在上海一带的传人浦公达、郝向荣、刘积顺等人;三是以李亦畲后人族人传下的以姚继祖为代表的河北广府拳师;四是以郝为真的弟子阎志高传至东北一带的弟子。

 

  对于武派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应是郝为真先生。武禹襄创武派太极拳,其理论与功夫的主要承传者公推为李亦畲。李亦畲不仅继承了武禹襄的拳理,而且给予丰富、细化,这当然与李亦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不开。从李亦畲后,太极界将武禹襄与李亦畲的太极理论,与其他先贤的理论一起,视为太极之经典理论。而将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论实践加以研究印证,广泛与当时武术界各派交流的李亦畲传人中,恐拍就算郝为真先生了。我们从郝为真的弟子中,看到了习形意八卦时在北平的孙禄堂,也看到杨澄甫高足之一的董英杰,还有自小习练形意拳,后期在东北发展的阎志高。另外,郝为真的弟子李香远,也时常与杨澄甫的弟子交流,杨澄甫的高足之一的李雅轩晚年回忆太极高手的功夫表现时,提到李香远“……一辈子的苦功,身势的曲折柔软很够,尤其是他的发劲比任何人都充实。其劲能人里透内,确实是一把好手。”此评价出自习练杨派太极拳的李雅轩,可想象当年郝为真的弟子也时常与武术界朋友交流。由于郝为真的功夫为当时武林界承认,又大江南北交流传艺,使武派太极拳流传于祖国各地,武派太极拳的风采也为武林界所认识。

 

  (二) 从文字上最先介绍武派太极拳特点的是20世纪30年代马立伯先生著的《太极拳派别》。他写道:“……郝派(即武派太极拳)尤长于应用,至练习方法亦简捷。其所授架式最为紧凑,如干枝老梅,枝叶全去,圈儿小,路数最简便,而又最经济,询不负武、李两家之亲授也。”郝少如先生(1908-1983)谈武派拳特点是“以求太极(内劲)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炼精气神三者合一。”“每一势均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穿始终”;“身法以中正为基础……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强调由内及外;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手法以竖掌为主,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而不可随便逾越;强调身法、步法、手法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以内形的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姚继祖先生(1917-1998)说武派拳的特点是开合隐现。走架时开则俱开,开为发,发力的神意。练功时用内气潜转和内劲的转换支配外形,做到由开到合由合到开,互相转换的渐隐渐现。吴文翰先生(1928- )分析得比较详细,他说武派太极拳势的特点是“外形简朴,内蕴丰富;不尚花法,重在实用。”吴文翰认为武派拳套路的编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繁简适当,突出重点。拳势运动讲究起承开合,一身五弓,八法咸备,术法分明,紧凑缜密,圈小劲捷,内收外放,舒展大气。行功走架躯体柔韧,举止顺遂,运转灵敏,重心稳定,八面支撑;左右相系,护中用中;手随腰转,掌指舒展,悉任自然。在精气神方面要求心静体松人手,神舒体静,用心意指导拳势运作。走架打手要求做到神到、意到、气到、形到,周身一家,内外合一。

 

  郝少如是郝为真之孙。姚继祖的启蒙老师韩钦贤(1885-1958)是郝为真的人室弟子,而姚继祖的业师李逊之(1882-1944)是郝为真的师弟,技艺多为郝氏转授。1950年后姚继祖又跟郝氏弟子张振宗(1882-1956)研习推手多年。吴文翰是郝为真的再传弟子。他们三位代表着武派拳近代发展的三个支系,他们对武派太极拳的认识大致相同。而到灵活运用、实践操作,那是太极拳修炼的更高层次,这关键是各自修为、功深的表现了。

 

  (三) 在20世纪80年代前,“武派”太极拳的承传研练,大都局限于师傅在家里或一些活动场所的不显眼地方传授技艺,学习的人也不多,能谈到广传的恐怕要算在“文革”前己任邯郸市武协主席的马荣先生了。马荣先生(1912-)965)在邯郸市大力推广诸家武术,使“武派”太极拳在当地能得到传播。陈固安先生在邢台一带也先后教了不少徒弟与学生。在20世纪60-70年代,马荣、陈固安、吴文翰等同门师兄弟,常在一起研习“武派”太极拳、械技艺及探讨其理论。而郝少如也在上海一带收了几位弟子研习“郝”架太极,其中后来继续传播“武派”太极的有浦公达、利积顺等人。姚继祖则一直在永年工作,闲时也带些弟子习拳。在东北,阎志高在传播“武派”太极拳的同时,也教授形意、八卦等拳艺。

 

 

  1.陈固安,吴文翰支系

 

  20世纪80年代以前,除了郝少如因为有《武式太极拳》一书出版而广为武术界了解外,就要算陈固安、吴文翰先生这一支系了。陈固安与吴文翰先生同出一门,都为河北韩钦贤、李圣端、李香远的徒弟,是将武派太极拳广传于永年外的重要传播者郝为真的徒孙辈。从郝为真的第二代弟子中,包括李圣端、韩钦贤、李香远等师傅,教授的弟子已不仅限于汉人,同时也将功夫传授给附近的回族人,陈固安先生是其中之一。

 

陈固安先生与其他师兄弟在学艺时,因有李圣端、韩钦贤几位太极功夫高手的亲授,受益甚多,对他后来的发展影响很深。

 

  陈固安先生年轻时,迷于武学。他学习和吸纳八卦、形意、心意拳艺的长处,并将太极、八卦、形意、心意融会贯通为一体,使其技艺精纯,成为当代武派太极拳传人中有名气的高手。在20世纪的30-40年代,即以其拳艺高超,多次制服蛮人和打败轻视太极武功者而名声大震。

 

  在1988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太极名家研讨表演会上,陈固安先生是以身体语言、以其敏捷的身法、手法,身体的灵活运用来阐述武派太极拳的功夫,获得了与会者的赞许。在那次的太极研讨会上,太极功夫的继承和太极功夫如何体现运用是其中一个内容。当时各位太极老师都在研讨会上以各种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方法,但以太极打手的实践运用来表述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是练陈家的蒋家骏先生和练武家的陈固安先生,蒋家骏先生时年40多岁,而陈固安先生已是75岁之老人了。在这样的场合下以这种方式表述,是要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可。因此,这也成为了第二届太极名家研讨会的一个亮点。陈固安先生是以很深厚的太极内功,以武术家共有的气质,以松柔灵活的身法变化,以冷脆的爆发劲力,以打倒对方而自己却轻松自如、身步平稳来阐述太极功夫的运用、体现。可惜的是现场所拍的照片部分损坏,仅存的一时无法翻出。

 

  陈固安先生传人中目前也在传业授拳的有陈树义、高连成等人。

 

  吴文翰先生是陈固安的师弟,少时同出一门,后吴文翰上京念书。“文革”期间,吴文翰有近10年返回故里,得与太极同门师兄们时常相聚,交流切磋拳艺,功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文革”后,吴文翰先生返京工作。自此,吴文翰先生在工作之余全身心投入到武派太极拳的宣传推广工作中。吴文翰先生正式收徒传拳,是20世纪90年代后。吴文翰先生的性格温文尔雅,平时自己练功行拳,无意在外人面前显露,故许多人不了解他对拳艺的掌握程度,只知他是武林一支笔。其实,经数十年的研练,吴文翰先生的功力不浅,由于他对拳学的理论研究很深,从另一方面又有助他的功法实践。他很强调“走内劲,以意行气,精气神合一”,这些既是前辈同道的经验体会,又是武术家们共同追求的境界。吴文翰先生在授拳时,强调身法、步法、手法有机配合与统一,强调内外一致,以内在的变化来支配外形运动。吴文翰先生在他所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中,很详细地叙述了他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

 

  在陈固安去世后,吴文翰先生成了他们这一系领军人物,由于他为人谦虚,不自大妄为,故此也为其他支系的武派太极拳传人所敬服。

 

 

  2.郝少如的上海支系

 

  解放后,武式太极拳为武术界所了解,有赖于郝月如、郝少如父子在上海的推广,特别是1961年人民体育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太极拳丛书,出版了以郝少如拳架为基础的《武式太极拳》一书,刊载了郝月如、郝少如父子俩的武式太极拳体会文章及郝少如对武式太极拳架的动作要求,这对武式太极拳的推广,特别是体育运动竞赛的武式太极拳武术套路基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前文已谈到过,近代武式太极拳在国内多个地方的传播,郝为真起到巨大的作用。郝月如是郝为真的儿子,相信郝为真会将他掌握的东西传给郝月如。郝月如在上海地区传拳,教授拳艺的弟子大多为文化人,如徐震(哲东)等人,然徐震等人有业在身,未以教拳为生,故传人不多。郝少如的儿子教有不少徒弟,并组织成立了上海武式太极拳协会,授拳给浦公达、刘积顺、屠澎年等人。

 

  郝月如与韩钦贤、李香远、李圣端等同是郝为真再传弟子,因此,上海支系与北京、河北支系,在太极拳的拳架要求、身法要求及拳理拳法上,是相同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差异,是承传人的个体的学拳经历、理解、体悟、掌握上的区别。

 

  从郝月如的《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可以看出他习练太极拳的体会,如“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宽腾挪,身体有如悬空。”郝氏父子在授拳时,很强调含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虚实分清,以及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等。至浦公达、刘积顺任上海武式太极拳协会正副会长,继续进行太极拳的传播活动后,这些原则要求还一直承传下来。对于“起、承、开、合”,郝氏的理解是“开”为发,“合”为收,开中寓开,合之再合,不丢不顶,处处恰合也。

 

  “八面支撑”、“舍己从人”,是郝氏及其传人时常强调的。郝月如说“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八面支撑”,是郝氏强调正确练习拳架,练好拳架,达到空松圆活、神气鼓荡,自然灵活,应付自然的结果。浦公达和刘积顺当年在解说他们理解太极拳的特点要求时,也很强调做好“八面支撑”的作用,并常示范如何做到“舍己从人”。

 

  在1986年第一届全国太极名家研讨会上,浦公达和刘积顺首次在众多太极拳好手、太极拳的学者研究者面前,一同演示着“起、承、开、合”太极拳,展示着那种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八面支撑”的身法、拳架。记得在此之前,曾在全国太极拳观摩邀请赛上见过有教练演练武式太极拳,却和郝家传人大有区别,为知晓理解上的差异。第一届全国太极名家研讨会,陈固安、吴文翰与姚继祖都是受邀未到会的,因此,武派太极拳的拳艺就只有从浦公达、刘积顺两人身上体现出来,他们两人的演绎受到与会者的关注,特别是他们两人常是一齐表演,更能体现出郝少如传拳的规范。直到1988年第二届全国太极名家研讨会,大家才有机会目睹武派太极上海支系的使用法。在第二次研讨会上,刘积顺先生为大家演示了武派太极舍己从人之用法,这是拳艺拳技的巧妙运用,是让对方进而化之的应用法。如前所述,文化人练武的特色是拳艺拳技的妙用,郝氏父子及其传人是玩得相当熟练的。据说郝月如在民国授艺时,曾与好武者切磋过拳技,说郝月如在一瞬间,表现出很深厚的功力让对方跌倒,功、艺并用、非常精彩,只可惜无缘亲眼看到他们的功夫。

 

 

  3.永年地区支系

 

  永年是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及重要发展者李亦畲的故乡,在国内多地区广传武派太极拳的郝为真也是永年人。近代永年的拳师李逊之、李福荫、范述圃、张振宗等均师从郝为真。现代永年习练武派太极拳者,大多为这些拳师的传人。也因为近代永年主要拳师师从郝为真,因此从拳架套路的演绎风格来看,与上海郝氏后人大致相同。

 

  姚继祖是永年现代武派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从20世纪50年代后,永年与国内很多地方一样,武术活动的开展受到了限制。到70年代后期,国家重新组织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以后,永年的太极拳活动重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姚继祖先生因个人原因的巧合,都没能应邀参加1986、1988年举办的两届太极名家研讨会,但留下了他的几封来函和几幅照片,甚憾。姚继祖先生在永年培养了不少武派太极拳爱好者,其中有现在较为活跃的钟振山、翟维传、李剑方、冀长宏等人。

 

  在太极拳的理论上,姚继祖禀承了武禹襄、李亦畲和郝氏的研究体系,也是要求后学者在十三势的基础上,做到“以静制动”、“视动犹静,视静犹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然后再“将柔蓄到一定程度,随着蓄劲的增加,最终由量变到质变一一积柔成刚,才能一击成功。”从姚继祖先生的叙述中,可看到他是认识到练太极拳的辩证法的。

 

 

  4.东北支系

 

  最早在东北地区传播武派太极拳的,要算郝为真的另一个传人阎志高了。现在东北地区的武派太极拳爱好者,大都为阎志高的再传弟子。阎志高少时习少林、形意、八卦,后偶遇郝为真,为郝氏拳艺折服而改练太极拳。阎志高先生青年时可算是武迷,研习太极拳后,时常练单操势,百千遍地练,他好学揣摸,深得太极精义。其后,阎志高出入京津河北一带,以武会友,与当时的武术家李存义等人交往甚密。到20世纪40年代,阎志高应燕北武术界友人之邀,到沈阳传授武派太极拳,始将武派太极拳的拳械传于东北一带。据说阎志高在10多年间授徒600余人,得其中技艺者几十。较为突出的有陈明洁、卜荣生、刘常春等人。

 

  从现代东北的武派太极拳传人所练之拳架和掌握的拳艺看,与北京河北、上海系略有区别,这与阎志高将少林、形意、八卦的技艺融汇其中有关。据东北的阎氏传人回忆,阎志高在拳术应用时,常很自然地使用上一些形意少林的经典用法。至阎氏的传人也同样,但郝为真所传的技艺也保存得挺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www.aio369.com/?read-268.html